我们都知道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二十四节气是近代的说法,在古时候有四时八节,那个时候立秋也赫然在列,作为四立之一,立秋可以说是二十四节气里非常重要的一个了,那么你知道立秋是第几个节气吗?立秋后有立冬,那么紧挨着立秋的又是什么节气呢,小编就在这里,为各位朋友们介绍立秋之后是什么节气,快来看看吧,不容错过的精彩内容!
【立秋是第几个节气】
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,秋季的第一个节气。
立秋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。根据气象学划分,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,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℃以下,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。
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,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。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,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,气温更酷热,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
8月7日,农历七月初十,时至立秋。这一刻,斗指西南,太阳到达黄经135度。立秋十日遍地红。立秋,意味着谷物开始成熟了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秋,揪也,物于此而揪敛也。《说文解字》中秋之含义更加明确:秋,禾谷熟也。立秋过后,大自然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。
在千百年文化传统的滋养下,啃秋晒秋等兼具智慧与风趣的民间习俗生生不息,流传至今。据王智介绍,每至时节变换,各地群众都有饮食尝新的传统,比如尝春尝夏,立秋之日也就有了尝秋之说,俗称啃秋。
《首都志》记载:立秋前一日,食西瓜,谓之啃秋。立秋时节,无论是啃西瓜、香瓜还是玉米,都是为了对大自然的慷慨馈赠表达喜悦之情。
俗话说,千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。大江南北的啃秋习俗差别迥异,京津等地,立秋之日大家喜爱吃西瓜或香瓜,被称为咬秋,一个咬字将人们挽留清凉秋意、告别炎炎夏日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。浙江一带地区,则流传着立秋之日同食西瓜与烧酒的习惯,据说这样可以预防疟疾。
立秋物候特点
关于立秋的物候特点还有一个有趣的记载,据古书记载: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,等到立秋时辰一到,太史官便高声奏道:秋来了。奏毕,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,以寓报秋之意。
秋后一伏热死人,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,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,中稻开花结实,单晚圆秆,大豆结荚,玉米抽雄吐丝,棉花结铃,甘薯薯块迅速膨大,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,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。
所以有立秋三场雨,秕稻变成米、立秋雨淋淋,遍地是黄金之说。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,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,追肥耘田,加强管理。当前也是棉花保伏桃、抓秋桃的重要时期,
棉花立了秋,高矮一齐揪,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,打顶、整枝、去老叶、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,以减少烂铃、落铃,促进正常成熟吐絮。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,农谚说:七挖金,八挖银,秋挖可以消灭杂草,疏松土壤,提高保水蓄水能力,若再结合施肥,可使秋梢长得更好。
立秋前后,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,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,争取高产优质。播种过迟,生长期缩短,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。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,如水稻三化螟、稻纵卷叶蟆、稻飞虱、棉铃虫和玉米螟等,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。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,应及早做好整地、施肥等准备工作。
【立秋之后是什么节气】
处暑
处暑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。斗指戊;太阳黄经为150公历8月2224日交节。处是终止、躲藏的意思,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。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,白天热,早晚凉,昼夜温差较大,不时有秋雨降临。处暑这一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。
暑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。斗指戊(西南方);太阳黄经达150于每年公历8月22-24日交节。时至处暑,已到了高温酷热天气三暑之末暑,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。
处暑后,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、太阳辐射减弱,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,暑意渐消。雷暴活动也不及炎夏那般活跃,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减弱。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,如吃鸭子、放河灯、开渔节、煎药茶、拜土地公等。
处暑天文历法
处暑,北斗七星的斗柄是指向西南方向(戊位),太阳到达黄经150时,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。处暑当天,太阳直射点已经由夏至那天的北纬2326,向南移动到北纬1128。此时,如果夜晚观北斗七星,会发现弯弯的斗柄还是指向西南方向。处暑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。
处暑气象变化
暑,意即出暑,高温将逐渐退场。处暑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、太阳辐射减弱、副热带高压南退,随着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,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减弱。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,这期间天气虽仍热,但已是呈下降趋势。暑热消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,并不是暑气下降马上就凉爽了,真正开始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之后。
处暑过后,气温逐渐下降,日夜温差逐渐增大,但白天气温仍较高。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,一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,太阳辐射减弱;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,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,小露锋芒。
处暑节气后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,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、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。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,往往在处暑尾声,再次感受高温天气,这就是短期回热天气秋老虎。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,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。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中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,但又向北抬,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,日照强烈,气温回升。
处暑节气后雷暴活动不及炎夏那般活跃,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减弱的。处暑节气期间是华南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。西南和华西地区,由于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,加之山地的作用,雷暴的活动也比较多。进入9月,中国大部开始进入少雨期,而华西地区秋雨偏多,它是中国西部地区秋季的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。在冷高压的控制下,形成下沉的、干燥的冷空气,中国北方的东北、华北、西北等地区雨季(七下八上)结束。
二十四节气顺序及简介
立春:每年的2月4日或5日,谓春季开始之节气。
雨水: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,此时冬去春来,气温开始回升,空气湿度不断增大,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。
鬼谷子鬼谷子百数推演,详解一生命运、预测未来一年运势凶吉!
惊蛰:每年的3月5日或6日,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。惊蛰前后乍寒乍暖,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。
春分: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,阳光直照赤道,昼夜几乎等长。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。
清明:每年的4月4日或5日,气温回升,天气逐渐转暖。
谷雨: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,雨水增多,利于谷类生长。
立夏:每年的5月5日或6日,万物生长,欣欣向荣。
小满: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,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,但未成熟。
芒种:每年的6月5日或6日,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。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,可以收藏种子。
夏至: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,日光直射北回归线,出现日北至,日长至,日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
小暑:每年的7月7日或8日,入暑,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。
大暑: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,正值中伏前后。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,但也有反常年份,大暑不热,雨水偏多。
立秋:每年的8月7日或8日,草木开始结果,到了收获季节。
处暑: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,处为结束的意思,至暑气即将结束,天气将变得凉爽了。由于正值秋收之际,降水十分宝贵。
白露:每年的9月7日或8日,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,各地气温下降很快,天气凉爽,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,由此得名白露。
秋分: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,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,形成昼夜等长。
寒露: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。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,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,天气更冷,露水有森森寒意,故名为寒露风。
霜降: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,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,与霜降节令相吻合,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。
立冬: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,冬季开始
小雪: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,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,气温迅速下降,降水出现雪花,但此时为初雪阶段,雪量小,次数不多,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。
大雪: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。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,北半球昼短夜长。
冬至: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,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,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、日短至、日影长至,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。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,气温持续下降,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。
小寒:每年的1月5日或6日,此时气候开始寒冷。
大寒: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,数九严寒,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。